首页 > 资讯 > 娱乐生活 > 中葡翻译成为艺术实践的新路径,姚风、组合“林江泉与曾东平”双个展在葡萄牙里斯本大学举行

中葡翻译成为艺术实践的新路径,姚风、组合“林江泉与曾东平”双个展在葡萄牙里斯本大学举行

2019-10-26 10:24:00 来源:

致意索菲娅——姚风、组合“林江泉与曾东平”双个展在里斯本大学Galeria de Exposições da Faculdade de Letras举行。该展由葡萄牙现代艺术与文学学者、里斯本大学副校长Maria Teresa Cid教授和E.R.Yescombe著作的译者、里斯本大学孔院院长Michael Wang教授领衔策展。该展览由里斯本大学文学院与里斯本大学孔院主办,是索菲娅100周年诞辰和里斯本大学孔院学院日的艺术项目,还是葡萄牙和里斯本大学孔院的中文教育项目中的首个当代艺术项目。

今年是葡萄牙国家诗人和世界性作家索菲娅诞生100周年。索菲娅·安德雷森(Sophia de Mello Breyner Andresen)是葡萄牙国家先贤祠的人物,迄今为止,只有两位女性栖身于先贤祠,另一位是花朵歌唱家玛利亚。索菲娅是葡萄牙人的集体回忆。该展以姚风的译著、索菲娅诗集《在狂风中生活》(Viver em Pleno Vento)为主体。该书曾为葡萄牙总统访华时赠送予习近平主席的礼品诗集,由卡蒙斯学院(Camões-Instituto da Cooperação e da Língua)和东方葡萄牙学会(Instituto Português do Oriente)联合出版。在索菲娅百年诞辰之际,艺术组合“林江泉与曾东平”联手姚风创作了以索菲娅诗歌中葡翻译为内核的艺术作品。

该展以翻译家的译作与艺术家的视觉转译作品并置展出,翻译家的译作作为独立的艺术家单位展出,形成了翻译家与艺术家互文亦互图的双个展模式,翻译家姚风以艺术家身份进行了这次实践(姚风亦系善于装置艺术和视觉实践的艺术家)。语言和文字不是该展览的是观念媒介,中葡翻译和翻译学才是该展览的核心媒介。文学翻译在该项目策展中的运用为策展学提供了全新的参考模式。其中,艺术家收集葡语纸媒历年报道索菲娅·安德雷森的报纸与杂志,通过当代翻译理论研究和视觉策略把姚风的译诗编排在这些文献上,试图减弱视觉的巧妙意图、冲淡设计痕迹和去除绘画性,但其本质依然是视觉性的,凸显并还原了翻译领域长期存在的艺术实践身份,翻译在策展中等同于装置、雕塑、影像等艺术门类,超越了文学属性,挑战了既定的艺术观念、信仰以及逻辑。

艺术家以文献作为编年史串联并追寻索菲娅·安德雷森的写作轨迹、个人诗歌史和1944年到1989年的出版年表,以译文和葡文为基础的媒介化手段、客观的多维视点、对公共性的强调,文献与译诗的共时达成了互文关系,呈现出一种立体交互的客观文本模式。同时,艺术家对文献局部信息的处理引发了多重指涉,包括翻译学中的能与不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信息对称问题和内部性问题等,在翻译的坐标轴之中观景辨景,以此反思我们身处的现实与社情,因而彰显出批判、警示、审视等不同效果。眼睛看到的,大脑未必看到。部分作品在绘制过程中启用了信息掩盖、露出和填空等方法,这种通过艺术策略探索翻译能与不能的方式引起了观者的注视和思考,现场的观众则成了持续注释的关键。这个实践试图在展示空间制造“逼视”的效应,引导观众通过“深入的阅读”来完成观看之道,这不仅打破观看的习性,也另辟了艺术实践的入口或出路。该展通过翻译学用一种批判性的方式,同时用一种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信息不对称问题所引发的人类矛盾、当代冲突并追寻哲学的起源,如这次展出作品引用姚风翻译的索菲娅诗句:“只因违命不从/我才目睹这一切并将此描叙”(《远游》);“这是人们说‘不’的时候”(《这样的时光》);“我用你的双手丈量了世界/我用你的肩头做纯净的天平/称量了太阳的金黄和月亮的苍白”(《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的情诗》);“叫醒比石头更沉重的梦境”(《抖落云朵》);“当围墙筑成恐惧,我醒来”(《我醒来》)等。“索菲娅的诗歌正是对这种现实执着而深刻的探寻。她在一首诗中这样写到:‘诗即关注’...”(Ana Paula Labrinho)艺术家引用姚风译句对观念艺术进行了带有批判反思色彩的再深化,译本与文献相互依托,生发出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效果,构成矛盾而复杂的作品实体,通过艺术策略转换表意内容,制造了间离效果。

展出作品《卢济塔尼亚》(Lusitânia)探寻了葡萄牙人航海大发现的壮举;《4月25日》(25 de Abril)追寻了1974年葡萄牙的“石竹花”革命和民主;《向里卡尔多·雷斯致意》(Homenagem a Riccardo Reis)描述了佩索阿的侧影和葡萄牙文学史的高光。可以将这些作品视为该展览艺术创作的一个模本和缩影,通过它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窥见该展所有作品的生发方式。该展还展出了户外作品《每一次上岸》。据悉,索菲娅的儿子、著名畅销小说和电视剧《厄瓜多尔》的作者、TVIH政治评论员Miguel Sousa Tavares收藏了这次创作中的一幅作品《重归》(Regressarei)。

该展的艺术家表示,这个展览是对过往探索多元文化、全球化讲解和语言障碍的种种艺术方法提出质疑。林与曾认为一直停留在视觉、造型和意会的表面上探索多元文化,最终会造成视觉的过剩,只有从翻译学本身出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艺术家探索国际交往的沟通与较量。

该展览所在地的负一层通道画廊隐秘地连通里斯本大学文学院和文学院图书馆,始终被视为是公共艺术的展示地。该展对作品公共性的把握从布展团队就开始了,策展人大胆采用不同学科的教研人员和学生进行布展,再次验证白盒子式展览失去现实意义的策展理论。不同学科的人来共同布展具有非凡的社会学调查意义,布展中的的缺点和犯错是策展人和艺术家的最佳创作材料,缺点不但会成为个性的部分,还打破了高级文化的规整和秩序,回到艺术的现实层面。这种反差在内在介入与对公共性的外在介入相得益彰,共同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和思想,使作品原本简易的媒材具有了某种迻译般的超越力量。艺术要发展就必须面向大众,大众让艺术创作得到持续,而大众布展具有更好的社会意义。该展将作品若隐若现地介入到空间的现实之中。当师生行色匆匆地奔走于里斯本大学文学院的通道画廊或悠闲地徜徉其中,不经意间发现头顶的金字塔投入的一束光打到索菲娅措辞犀利的诗句上或在习以为常的白墙上赫然闪现出一句寓意深邃的译句时,凸现了一种被当头一棒的警觉和醒悟,那正是索菲娅、翻译家和艺术家为按部就班的日常僵局所设置的一道陷阱或一份意外的馈赠。公共艺术曾经只意味着极少的门类,而现实使之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各种艺术形式都早已介入到公共艺术领域,“致敬索菲娅”的文本装置式作品也正是此种转变的必然结果,索菲娅的诗歌通过通道画廊的公共渠道进入人们的视野,借助简易媒材出现的话语,与其展示环境的互文关系是该展公共性的本质,以信息折叠的平面作品带出现场感,在展览中你可以看到一些呼应展览场地内在建筑结构的作品。

索菲娅1962-2004与Uma Família de escritores家庭成员研究(局部),文献作品,艺术微喷

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的情诗,姚风,组合“林江泉与曾东平”,Hahnemühle艺术纸、收藏级艺术微喷

作品现场:Por isso ao longo das escalas/Cobrimos de oiro o interior sombrio das igrejas(索菲娅《航海者》) 人物、现成构筑物

据悉,在“致意索菲娅”之前,组合林与曾曾在葡萄牙举办多次个展。2015年,他们在葡萄牙国家文化中心费尔南多·佩索阿画廊举办的“梦中跳伞”由姚风策展,其中有一件作品是根据姚风的“一个无洗手间大楼的构想”所创作的高层建筑设计方案,输入了社会批判、城市学观察、悖论类型和不可理解性;在里斯本大学牙医学院大礼堂展出的“伊比利亚半岛的盐唇”,以姚风翻译当代葡语诗人的作品为主要线索;在里斯本大学文学院图书馆展出的“佩索阿与西扎的灵魂合影”则以葡萄牙文学史和建筑史为主线索,探索了两个学科“之间”的复杂性,其中安德拉德的译本来自姚风,后两个项目均由朱丽博士和Maria Teresa Cid担任策展人。(特别感谢/里斯本大学孔院、于雪纯)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撤稿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