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时尚业界 > 奢侈的清贫也是一种时尚 “寻衣问道”分享最有故事的手作衣裳

奢侈的清贫也是一种时尚 “寻衣问道”分享最有故事的手作衣裳

2016-11-04 10:40:00 来源:界面

日前,在北京举办的一场特别的服装展览,这场名叫“寻衣问道——寻找最有故事的手作衣裳”的展览分享会,主办者是服装品牌“无用”的创始人马可。按理说该是个喜大普奔的状态。但在活动进行期间,现场却有不少人几近哽咽,还有人激动到心口疼。

无用常提到一个信条叫“奢侈的清贫”。那么,如果一个品牌的价值观是反对过度消费,它还有没有开门做生意的必要?

马可和她的寻衣问道 图片来源:无用

本次展览展出了数十件人们从箱底挖出来的手工衣物,它们每一件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70后海归寻着母亲年少时缝制的红色小衫回到了故土,80后女孩第一次从家人手里接过太奶奶的嫁衣,90岁的老人泪眼婆娑地回忆起战争年间的颠沛流离。

也许正是这些年代感,令在场不少人回忆起了自己年迈的父母和家乡。又或许是现场营造的另一种氛围,在不断地催人泪下:活动尾声,灯光熄灭,全场静默,织布机的机杼声循环响了3分钟,接着台上一束微弱的光洒下来,大屏幕上随即出现了一只拈花的佛手,下面写着一句箴言——无中生万有。

“无用”听起来和道家的核心思想“无为”都显露出了顺其自然的意思,就像在谈到创立无用时,它的创始人马可称,自己并没有想很多,也没有刻意的商业战略,一切都是顺心而为。

这听起来不太像一个企业经营者说的话,但仔细想想,又很熟悉。

无用诞生于2006年,那时候的马可已经是业界著名的时装设计师。20年前,马可和毛继鸿一起在广州创办了时装品牌“例外”,后又离开。她现在最亮眼的头衔也许是“中国第一夫人的专属服装设计师”。马可几年前的时装作品《土地》在巴黎高定时装周上受到了好评,她也是艺术家,最擅长的是在设计中突出中国的民族性,这些都是她的光环。

但在2006年4月,她却去往珠海创立“无用工作室”,工作室位于民国总理唐绍仪的故居之内,平日鲜有人光顾。

之所以起名“无用”,是因为马可近10年来把大量时间花在了中国的乡村里。她去贵州、湖南、云南、青海等西部的偏远地区多次,搜集年代久远的素材,调研失落的民俗遗风。与之同时,有许多人质疑马可在做“无用”的事,因为她试图抢救的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似乎已经被时代抛弃了。

但马可觉得恰恰这些才是真正珍贵的东西。她把在山间寻找到的巧手苗寨妇女和木质机器带回了珠海,让他们成为了无用工作室的生产者,织布绣花,并用天然的植物染色。出自无用工作室的物件皆为手工制作,也逐渐形成了无用的美学,那是一副作坊式的乡村生活图景。这套品牌哲学在无用位于北京的展览空间里也处处可见,土色的墙、传统的织布机、散落的棉花都文艺地陈列着,颇具仪式感。

马可

今天我们常在那些强调冷静和克制的品牌身上见到类似的价值观。把消费者叫做“家人”的无用,和那本画风冷淡却极度强调社区关系的生活杂志《Kinfolk》非常类似,它们都在现代生活中倡导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人生观。也正是因为这种品牌精神是反现代和反城市化的,其发展和壮大才并不能依靠给人们灌输现代的商业逻辑而达成,而要靠建立情感纽带。

这样的品牌往往需要一个精神领袖。马可毫无疑问具备这个条件,她勇敢放弃了名与利的故事,让无用的品牌目标具有了可信度。

“无用在做一个转化的工作,用现代意识的创意和设计重塑传统手工艺。无用出品,是可以供现代人穿着和使用的。”马可说,“想启发人的心灵,让大家过自己内在需要的生活,无用倡导的是这样的生活态度。”

有人认为无用可能只是个小众品牌,尽管马可认为她的价值观是特别普世的。但细细想来,它其实并不能纾解所有的人生困惑。对于中国城市里那群为数不少、拼命逃离乡村而来到大都市奋斗的公司人来说,更能打动他们是物质的丰沛,而不是回到乡村生活的原点。无用所做的一切,最终市场会给它多少共鸣呢?

靠理念驱动的品牌往往会面临一些现实困扰,它们在商业上既不敢太冒进也不能太保守。马可承认:“无用是一个非常矛盾的品牌,没有一个品牌能像它这样融入这么多的东西。”

这份矛盾首先来源于普通的商业定位原则在这里并不适用。无用是一个奢侈品。最贵的产品线是马可的老本行——时装,这些衣服采用手工定制的方式出售,售价上万元,非一般人可以承受。

但2016年10月,无用又推出了一条平价的产品线——农产品。在无用生活空间旁,新开的无用真味有机素食馆即将营业,里面供应着从各地农场运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人们还能在餐厅中吃到号称全天然的蔬果简餐,不过菜式每天并不固定,要看那天有什么食材,这些产品售价20元到几百元人民币不等。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撤稿声明